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9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特别报道
2025年09月16日

匠心守艺 “羽”见新生

阅读量:43

一把羽扇,承载着千年技艺与文化传承。近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公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认定名单,我区古凤羽扇厂经营者韩玉龙凭借精湛的 “彩扎” 技艺成功入选。作为省级非遗高淳羽毛扇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用四十载光阴与坚守,让这项始于三国、盛于明代的传统技艺,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出全新光彩。

 

 

四代传承守古法

 

在位于古柏街道韩村的古凤羽扇厂,墙上悬挂的全圆形、宝剑形、石榴形羽扇错落有致,案头堆叠的鹅毛与工具散发着岁月气息,韩玉龙与女儿韩琳俯身制扇的身影,勾勒出非遗传承最动人的画面。

谈及与羽毛扇的不解之缘,韩玉龙的思绪回到了少年时代。“这把孔明扇,是我从小最熟悉的物件。” 韩玉龙拿起案头一把造型古朴的羽扇,指尖轻抚扇面,眼中满是回忆。在韩玉龙家中,羽毛扇制作技艺已传承四代,他的爷爷是制扇匠人,母亲更是做了六十余年羽扇。真正让韩玉龙下定决心将此作为一生事业的,是母亲一句朴实却蕴含智慧的古训。“1990年我进厂时,母亲用高淳话跟我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你最好还是学一门手艺’,还反复叮嘱我‘这手艺不能在我们手上断了’。”

就是这句“手艺不能断”的嘱托,让韩玉龙从此再未离开过羽毛扇。这一做,就是四十多年。从最初的家庭小作坊,到2014年成立规范化的古凤羽扇厂,他不仅完整继承了从配料、洗刷、修剪、戳扣到装柄的二十余道核心工序,更在坚守中寻求发展。他创新性地使用本地家养鹅毛替代过去稀缺且涉及生态保护的雕鹰羽毛,既降低了成本,也让这项技艺更具可持续性。

“你看这把孔明扇,扇面要绝对平整,每一根羽毛的排列都不能有偏差;要是汉月型扇,扇头的弧度必须完全一致。” 韩玉龙拿起一把刚完成的羽扇,指着扇面的缝线介绍,“这些线要缝得一样齐,还有扇面上的八卦图案,都是我手工钉上去的,整个工序有三十多道。” 在他看来,机器永远无法替代手工的温度,每一把羽扇都藏着匠人的心血,差一分一毫,都不是真正的高淳羽毛扇。如今,他的扇厂年产各类羽毛扇超过万把,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古老的“贡扇”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韩玉龙指导女儿韩琳

 

 

薪火相传向未来

 

这份对纯手工和细节的极致苛求,正是韩玉龙所坚守的“非遗之魂”。他也将这种精神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他的女儿、也是他的徒弟——韩琳。

“线松了,扇子形状就不规整了,拆了重新缝。” 在古凤羽扇厂的作坊里,韩玉龙正指导韩琳修改羽扇缝线。作为韩玉龙的第一批徒弟,韩琳如今已能独立制作复杂扇型,但在父亲眼中,“细节永远不能将就”。回忆初学技艺时的场景,韩琳笑着说:“那时候年轻,耐不住性子,想用胶水代替手工缝制,结果父亲当场就急了。” 韩玉龙告诉女儿,传统工艺最忌偷懒,“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我们要是糊弄,就是对非遗的不尊重。”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韩琳逐渐理解了 “非遗之魂在细节” 的含义。对于未来,韩琳有着清晰的规划:“我想把这门手艺传给我的下一代,让非遗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不仅是继承父亲的事业,更是接过文化传承的担子。我们以后也要一步一个脚印,把羽毛扇一步一步做好。”

如今,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羽毛扇虽已不再是生活必需品,但其作为文化工艺品和收藏品的价值日益凸显。韩玉龙说,很多来高淳旅游的人,都会特地买几把扇子作纪念,年长者依然喜爱它的古朴风雅。这份市场需求,给了他们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心。

韩玉龙自己也积极走出作坊,走进校园。“我也经常到学校里面,手把手地教孩子们,让他们了解这个非遗项目,把这门手艺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从三国“孔明扇”到省级非遗,从皇室贡品到文旅新宠,高淳羽毛扇在韩玉龙手中完成了从“生存”到“新生”的蜕变。如今,他的作坊里,钢锥与羽毛的碰撞声依旧清脆,而更多年轻的面孔正加入这场跨越千年的传承。正如韩玉龙所说:“匠心不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是一群人的接力。”

 

韩玉龙母亲制作羽毛扇

 

(柳江宇)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